close

  慕朵生
  近年來,中國有些專家學者提出“禪修城市”的概念,湖北、江西等地一些地方政府已將其納入本地城市發展規劃中,準備建設“高大上”的禪修中心,甚至提出要打造中國乃至世界“禪修之都”。筆者認為,“禪修城市”的概念雖頗具創意,但並非城市建設和發展要務,需慎之又慎。
  眾所周知,一部人類現代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城市化的歷史。它在給人們生活帶來諸多方便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生存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戰,如人口膨脹、貧富分化、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以及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和人情淡薄、人際疏離的心靈境遇,等等——俗稱“城市病”或“文明病”。
  中國城市化起步晚,但體量龐大、速度驚人,目前人口城市化率已超過50%。“城市病”現象非常突出,“房奴”、“孩奴”、“卡奴”等現象,令那些躋身白領的年輕人也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和心理壓力。
  在上述情況下,近些年來以調整生活節奏、培育寧靜心靈為主的禪修活動,如儒學讀經、道教養生、佛教打坐以及印度瑜伽之類的培訓班、夏令營等,受到越來越多市民尤其是白領年輕人的青睞。就此而言,“禪修城市”的概念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一種試圖滿足市民禪修生活潮流的運思與洞見,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到底何為“禪修城市”,有無必要建設“禪修城市”,卻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從本質上看,禪修是個人提升心靈境界的工夫過程。與其說它與外部環境有關,毋寧說它的目的恰恰是要排除外部環境的誘惑與干擾,所以禪宗常說“挑水砍柴,無非妙道;行住坐卧,皆是道場”,意思就是一個人凝神靜氣、心到意到,則生活之中無時無處不是修禪。就此而言,無論是修建“高大上”的禪修中心,還是打造“禪修城市”,都與真正的禪修沒有太大的關係。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城市不能擺脫經濟發展決定一切的唯GDP論,而社會又不能擯棄金錢至上的“拜物教”風氣及其價值觀,那麼,通過大搞基礎建設來打造“禪修城市”,甚至將其作為提升官員政績和城市形象的手段,則不僅背離了禪修的真精神,而且會進一步加劇人們的精神壓力,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
  從西方發展經驗來看,不少國家都曾經受“城市病”困擾,為此還曾提出過建造“田園城市”的概念,類似印度瑜伽之類的禪修活動也曾風靡一時。然而,西方對“城市病”的治理,並不是著力甚至憑空打造“田園城市”或“禪修城市”,而是主要通過提高社會福利、縮小貧富分化、治理環境污染、增加就業機會和法定休息時間,以及平衡城鄉發展、建設衛星城市、控制特大城市等途徑。
  總之,與其說“禪修城市”是一個急需付諸實施的可行性概念,毋寧說是一種值得倡導的生活方式。它並不需要城市建設得多麼“高大上”,而是需要城市如何變得更加宜居、更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品質和幸福指數。▲(作者是旅美學者)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v08cvmz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