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蚌埠懷遠縣古城鄉廟荒村,有著上千名村民,他們都姓“釒且”(音同“池”)。因為這個字在電腦上打不出來,要想用他們自己的名字存款、買房,都辦不了,只好用媳婦的名字。廟荒村的幹部鉏正標說,這個怪姓本應寫作“鉏”,在推行簡化字後,“鉏”被簡化成了“釒且”,結果電腦上無法打出,給他們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7月7日《安徽商報》)
  很多人將批評的筆觸集中在“簡化字”上,似乎錯全在把“金”字旁給搞成了“釒”字邊,這其實並無觸及具體問題之實質,反而有以偏概全、大而化之之嫌。手寫時代沒有問題的事兒到了電腦時代反而寫不出來了,這應該是怪電腦兼容性不強還是怪簡化字錯了呢?
  文字簡化自古而然,討論簡化字體有無必要就像討論掌握電腦技術有無必要一樣,都並無實質意義,如果有人非願意撇去了歷史前提和時代背景,忽略簡化字對於農民掃盲、儘快掌握一度被極少數人壟斷的祖國語言文字的利好,空拿“愛”字沒了“心”之類極端案例、跑偏解釋來抬杠,這已經超越了嚴肅評論所能涵蓋的範圍了。卡住這個基本的前提,才可以進行下一步有實效的討論。
  九十年代後期,筆者一位老師的名字里有個“喆”字,當時通用的五筆打字法打不出這個字來,於是在一份文學刊物上筆者曾親見一段很長的道歉說明,稱該老師名字是“雙吉”,因電腦無法輸入,故用哲代替,請該老師諒解云云。現在,這個字用很多種輸入法都能打出來。問題不是出在簡化字還是繁體字,只要是漢字,隨著輸入法技術的成熟和字庫的更新,這都不是什麼過不去的坎兒。就像國內某些輸入法已經具備了根據你組詞習慣而記錄、整合進入詞組庫一樣,大量的打不出來的字也會也該逐步進入字庫。國內不少古文字學專業期刊,把那些土裡刨出來的古文字、符號都能變成鉛字供人閱讀,還整不了金字旁加上一個“而且”的“且”字?沒道理啊。
  關鍵在於有些管理者只知道將公民戶籍、學籍等等電子化來提高管理效率,卻並不真正調查有多少生僻字電腦未必能識別寫出,並未真正註意電子化工具本身有可能存在技術缺陷,並未瞭解因為來自管理渠道的先天缺陷而給被管理者造成的寸步難行,更沒有因此而主動利用現有的技術在遵守國家語言文字法規的前提下,要求有關技術部門儘快彌補缺陷。而是採取漫不經心的“缺字”等做法,任其在銀行卡、房產證、身份證、戶口本、學籍卡等表冊上不能堂堂正正“有姓”一回。這實在令人遺憾,顯然這也不是一個電腦字庫闕如的字引發的煩惱,而是對極少數人(總共2000人左右)權力漠視的結果。
  有意思的是,在該姓村民們不堪其困擾而主動“自救”提出了將姓字書寫改回繁體的申請,有關部門卻很快批准了,不能不說是“懶政”到了極點。有多少生僻字還等著公民通過聯名申請的方式才能得到重視並以“繞道”來規避呢?事已至此,來回折騰已無意義,“將錯就錯”一“錯”到底才可能給這數千人結束生活的煩惱。可惜,來自公安戶籍管理系統內已經改了新字,而學籍信息等卻還是紋絲未動,足見部分封閉而又各自為治的權力系統,缺乏統一協調和暢通指令到了什麼程度。
  文/張翼  (原標題:權力“手懶”,簡化字何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v08cvmz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